三月不知肉味原為孔子用來形容什麼的獨特魅力 三月不知肉味一句原是形容哪個方面的

“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孔子用來形容音樂的獨特魅力。“三月不知肉味”,指的是在三個月內,吃肉都不知味道。該詞出自《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朱熹集註:“蓋心一於是,而不及乎他也。”

三月不知肉味原為孔子用來形容什麼的獨特魅力 三月不知肉味一句原是形容哪個方面的

三月不知肉味原為孔子用來形容什麼的獨特魅力

“三月不知肉味”形容專心一意,全神貫注,別的事都不放在心上。現亦用以形容清貧,謂三個月沒有吃過肉。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有很長時間嘗不出肉的滋味。他說,“想不到《韶》樂的美達到了這樣迷人的地步。”

《韶》樂是當時流行於貴族當中的古樂。孔子對音樂很有研究,音樂賞析能力也很強,他聽了《韶》樂以後,在很長時間內品嚐不出肉的滋味,這當然是一種形容的說法,但他欣賞古樂已經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說明了他在音樂方面的高深造詣。

三月不知肉味原為孔子用來形容什麼的獨特魅力 三月不知肉味一句原是形容哪個方面的 第2張

對於音樂,孔子鑽心到如此地步,不僅熟習樂曲,熟練掌握彈奏的技法,而且能夠從中領會樂曲的意蘊志向,甚至體會到了樂曲作者之為人。對於至美的音樂,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絕不是誇張之辭。後人常用“盡善盡美”和“三月不知肉味”來評論孔子向萇弘請教和痴迷於韶樂的這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