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七首其二原文及翻譯 從軍行七首其二的原文及翻譯

原文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翻譯

軍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聲,不管怎樣翻新,聽到《關山月》的曲調,總會激起邊關將士久別懷鄉的憂傷之情。紛雜的樂舞與思鄉的愁緒交織在一起,欲理還亂,無盡無休。此時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著連綿起伏的長城。

從軍行七首其二原文及翻譯 從軍行七首其二的原文及翻譯

《從軍行》註釋

1、新聲:新制的樂曲。

2、關山:邊塞。舊別:一作“離別”。

3、撩亂:心裡煩亂。邊愁:久住邊疆的愁苦。聽不盡:一作“彈不盡”。

《從軍行》賞析

《從軍行七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

這詩寫戍邊將士辭家別親的怨愁,但末句翻以豪語結之,表現了戍邊將士忠勇報國的坦蕩胸懷。前三句極寫邊愁。隨著舞蹈的變換,“琵琶”又奏出新的曲調,但不管怎麼變換,在內心充滿思親懷故愁緒的人聽來,似乎“總是”在彈奏出“關山”別離的悲歌苦調,徒增心中紛亂的“邊愁”和“不盡”的“別情”。詩歌至此,已將愁說盡,不能自已,再深掘愁思,已無餘地。

如何作結,更見功力。王昌齡不愧是“七絕聖手”,結語施以奇筆,突奏異響,以“高高秋月照長城”的雄偉壯闊之景,將徵人濃郁的邊愁一筆撇開,而翻出豪宕情懷。此句雖為景語,但詩人融情於景,在秋風朗月的廣漠背景下,遙望長城萬里的壯麗河山,使徵人由對其熱愛而意識到自己保衛河山的神聖職責,個人的區區“邊愁”就不足掛齒了,從而使徵人忠勇愛國的高曠情懷在壯麗之景的展示中得到完美體現。

此詩構思新穎,多次轉折,前三句與結句是一大轉折,其中“換新聲”與“舊別情”為一小轉折,“總是”二字狀愁緒的強烈,亦頗傳神。這不僅使詩歌奇想層出,亦表現出詩人“緒密而思清”(《新唐書·王昌齡傳》)的藝術特色。

《從軍行》創作背景

盛唐時期,國力強盛,君主銳意進取、衛邊拓土,人們渴望在這個時代嶄露頭角、有所作為。武將把一腔熱血灑向沙場建功立業,詩人則為偉大的時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壯的豪情譜寫了一曲曲雄渾磅礴、瑰麗壯美的詩篇。《從軍行七首》就是王昌齡採用樂府古題寫的此類邊塞詩。

從軍行七首其二原文及翻譯 從軍行七首其二的原文及翻譯 第2張

《從軍行》作者介紹

王昌齡,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屬陝西)人。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晚年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因安史亂後還鄉,道出亳州,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擅長七絕,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也有憤慨時政及刻畫宮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昌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