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秦論原文及翻譯及註釋 過秦論原文翻譯及註釋

《過秦論》原文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過秦論原文及翻譯及註釋 過秦論原文翻譯及註釋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過秦論原文及翻譯及註釋 過秦論原文翻譯及註釋 第2張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過秦論》翻譯

秦孝公佔據著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地勢,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衛著,藉以窺視周王室(的權力),(秦孝公)有席捲天下,包辦天宇之間,囊括四海的意圖,並統天下的雄心。正當這時,商鞅輔佐他,對內建立法規制度,從事耕作紡織,修造防守和進攻的器械,對外實行連衡策略,使諸侯自相爭鬥。因此,秦人輕而易舉地奪取了黃河以西的土地。秦孝公死了以後,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繼先前的基業,沿襲前代的策略,向南奪取漢中,向西攻取巴地、蜀地,向東割取肥沃的地區,向北佔領非常重要的地區。諸侯恐慌害怕,集會結盟,商議削弱秦國。不吝惜奇珍貴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納天下的優秀人才,採用合縱的策略締結盟約,互相援助,成為一體。在這個時候,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封君,都見識英明有智謀,心地誠而講信義,待人寬巨集厚道而愛惜人民,尊重賢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縱之約擊破秦的連橫之策,聯合韓國、魏國燕國、楚國齊國、趙國宋國、衛國、中山的部隊。在這時,六國的士人,就有甯越、徐尚、蘇秦、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等人溝通他們的意見,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等人統率他們的軍隊。他們曾經用十倍於秦的土地,上百萬的軍隊,攻打函谷關來攻打秦國。秦人開啟函谷關口迎戰敵人,九國的軍隊有所顧慮徘徊不敢入關。秦人沒有一兵一卒的耗費,然而天下的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縱約失敗了,各諸侯國爭著割地來賄賂秦國。秦有剩餘的力量趁他們睏乏而制服他們,追趕逃走的敗兵,百萬敗兵橫屍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國憑藉這有利的形勢,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劃分山河的區域。強國主動表示臣服,弱國入秦朝拜。延續到孝文王、莊襄王,統治的時間不長,秦國並沒有什麼大事發生。到始皇的時候,發展六世遺留下來的功業,以武力來統治各國,將東周,西周和各諸侯國統統消滅,登上皇帝的寶座來統治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懾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著頭,頸上捆著繩子(願意服從投降),把性命交給司法官吏。秦始皇於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築長城,守衛邊境,使匈奴退卻七百多裡;胡人不敢向下到南邊來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來報仇。秦始皇接著就廢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來使百姓愚蠢;毀壞高大的城牆,殺掉英雄豪傑;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陽,銷燬兵刃和箭頭,冶煉它們鑄造十二個銅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後憑藉華山為城牆,依據黃河為城池,憑藉著高聳的華山,往下看著深不可測的黃河,認為這是險固的地方。好的將領手執強弩,守衛著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員和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天下已經安定,始皇心裡自己認為,這關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里的堅固的城防,是子子孫孫稱帝稱王直至萬代的基業。始皇去世之後,他的餘威(依然)震懾著邊遠地區。可是,陳涉不過是個破甕做窗戶、草繩做戶樞的貧家子弟,是氓、隸一類的人,(後來)做了被遷謫戍邊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並沒有孔丘,墨翟那樣的賢德,也不像陶朱、猗頓那樣富有;(他)躋身於戍卒的隊伍中,從田野間突然奮起發難,率領著疲憊無力的士兵,指揮著幾百人的隊伍,掉轉頭來進攻秦國,砍下樹木作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豪傑像雲一樣聚集,回聲似的應和他,如影隨形地跟著。崤山以東的英雄豪傑於是一齊起事,消滅了秦的家族。況且那天下並沒有縮小削弱,雍州的地勢,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是保持原來的樣子。陳涉的地位,沒有尊貴於齊國、楚國燕國、趙國韓國、魏國宋國、衛國、中山的國君;鋤頭木棍,也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那遷謫戍邊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國部隊抗衡;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國的武將謀臣。可是條件好者失敗而條件差者成功,功業完全相反,這是為什麼呢?假使拿東方諸侯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勢力量,就更不能相提並論了。然而秦憑藉著它的小小的地方,發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管轄全國,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已經一百多年了;這之後把天下作為家業,用崤山、函谷關作為自己的內宮;陳涉一人起義國家就滅亡了,秦王子嬰死在別人(項羽)手裡,被天下人恥笑,這是為什麼呢?就因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啊。

《過秦論》註釋

(1)秦孝公:秦國的國君,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他支援變 法,使秦國開始走上了國富兵強的道路。

(2)崤函:崤山和函谷關。崤山在今河南洛寧北,函谷關的東邊;函 谷關在今河南靈寶,東至崤山,西至潼津。

(3)雍(yōng)州:古九州之一,其地域約相當於今陝西中部和北部、 甘肅全部和青海部分地區。

(4)窺:窺視,偷看。這裡是伺機奪取的意思。

(5)周室:指衰弱的東周王朝。

(6)席捲、包舉、囊括:都有併吞的意思。席捲,像卷席子那樣全部 捲了去;包舉,像用布包東西那樣整個地裹了去;囊括,像用袋子裝東 西那樣蒐括乾淨。

(7)宇內、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八荒,即八方。古人把東 南西北稱作四方,把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稱作四隅,合稱八方。此泛 指荒遠的地方。

(8)商君:即商鞅,姓公孫,原是衛國的庶公子,稱衛鞅,好刑名之 學。入秦後佐秦孝公主持變法,以功封於商(今陝西商縣),號曰商君。

(9)務:從事,致力於。

(10)連衡:即連橫。古人以東西為橫,以南北為縱。地處西方的秦 和處於東方的齊、楚等國聯合起來以攻打別國,叫連橫;東方各國北自 燕,南至楚聯合起來抗秦,叫合縱。

(11)鬥:使動用法,使……爭鬥。

(12)拱手:兩手合抱,喻很輕鬆的樣子。

(13)而:連詞,表修飾。

(14)西河之外:指魏國在黃河以西的地區。秦孝公二十二年(前 340),秦國派商鞅討伐魏國,大破魏軍,魏國割河西之地給秦國。

(15)沒:通“歿”,死。

(16)惠文、武、昭襄:《文選》作“惠文、武、昭”,《史記》作“惠王、武 王”。此處從《漢書》。惠文王是孝公的兒子,武王是惠文王的兒子,昭 襄王是武王的異母弟。

(17)蒙:繼承,蒙受。

(18)故業:指先人的基業。

(19)因:動詞,沿襲。

(20)漢中:今陝西南部一帶,本屬楚地。

(21)舉:攻取。

(22)巴、蜀:皆古國名。巴,在今四川東部;蜀,在今四川西部。

(23)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秦武王四年,秦攻取韓國的宜 陽;昭襄王二十年,魏國獻出河東故都安邑;即所謂“膏腴之地”和“要 害之郡”。膏腴,肥沃。要害之郡,政治、經濟、軍事上都非常重要的 地區。

(24)會盟:特指諸侯集會結盟。

(25)弱:使動用法,使……弱。

(26)愛:吝惜。

(27)致:招納。

(28)合從:即“合縱”。從,通“縱”。

(29)相與:互相結交。

(30)孟嘗:孟嘗君,姓田名文,齊國的貴族。

(31)平原:平原君,姓趙名勝,趙惠文王之弟。

(32)春申:春申君,姓黃名歇,楚國貴族。

(33)信陵:信陵君,姓魏名無忌,魏昭王少子。以上四人是戰國時著 名的四公子,以招賢納士著稱,當時僅次於國君的當政者。

(34)者:錶停頓的語氣助詞。

(35)約從離衡:即山東各國相約“合縱”,以離散秦“連橫”之策。離, 使動用法,使離散。

(36)兼:聚集。

(37)於是:在這時。

(38)甯越:趙人。

(39)徐尚:宋人。

(40)蘇秦:東周洛陽人,是當時“合縱長”。

(41)杜赫:周人。

(42)之屬:這一類人。

(43)齊明:東周臣。

(44)周最:東周君的兒子。

(45)陳軫(zhěn)、召(shào)滑:都是楚人。

(46)樓緩:魏相。

(47)翟(zhái)景:魏人。

(48)蘇厲:蘇秦的弟弟。

(49)樂毅:燕將。

(50)之徒:這一類人。

(51)通:溝通。

(52)吳起:魏將,後入楚。

(53)孫臏:齊將。

(54)帶佗:楚將。

(55)倪良、王廖:都是當時的兵家。

(56)田忌:齊將。

(57)廉頗、趙奢:都是趙將。

(58)之倫:這一類人。以上所列數人,包括了政治、軍事、外交等各 方面的人才,有些人事蹟已不詳。

(59)制:管理,統率。

(60)叩關:攻打函谷關。叩,攻擊。

(61)延:迎接,指迎戰。

(62)九國:指上文列舉的韓、魏、燕、趙、楚、齊、宋、衛、中山。

(63)逡(qūn)巡:遲疑徘徊,欲行又止。

(64)亡:與下文的“遺”二字同義,即失去。

(65)矢:箭。

(66)鏃(zú):箭頭。

(67)費:耗費。

(68)困:困厄不堪。

(69)於是:順接連詞。

(70)制其弊:因其弊而制之。弊,通“敝”,睏乏,疲憊。

(71)亡:動詞作名詞,指逃亡的諸侯軍隊。

(72)北:敗走的軍隊。

(73)伏:倒伏。

(74)漂:漂浮。

(75)櫓:盾牌。

(76)因:介詞。

(77)乘:同“趁”。

(78)利、便:同義,有利形勢。

(79)請:請求。

(80)服:臣服,投降。

(81)入朝:指向秦稱臣。

(82)孝文王:昭襄王的兒子,在位只有三天就死了。

(83)莊襄王:孝文王的兒子,在位三年。

(84)享國:即“在位”。享,享有,佔有。

(85)淺:短。

(86)事:戰事。秦漢時“事”多指戰事。

(87)及至:同義複用,到。

(88)始皇:指秦始皇嬴政,莊襄王之子,在位三十七年(前246—前 210),前221年統一天下,自稱始皇帝,病死於巡幸途中。

(89)奮:發揚。

(90)六世:指秦孝公以下六王,即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 王、莊襄王。

(91)烈:功業。

(92)振:舉起。

(93)策:馬鞭子。

(94)御:駕馭,統治。

(95)二週:東周末年赧(nǎn)王時,東、西周分治,西周都王城,東周 都鞏。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滅西周,莊襄王元年滅東周。

(96)履至尊:登帝位。履,登上。至尊,天子之位。

(97)六合:天、地和四方。

(98)敲撲:刑具,短的叫“敲”,長的叫“撲”。

(99)鞭笞(chī):抽打。

(100)振:通“震”。

(101)百越:古代越族散居在今浙江、福建、廣東、廣西一帶,因其部落 繁多,故稱百越,也叫百粵。

(102)以為:以之為,把……設為。

(103)桂林、象郡:桂林郡地處今廣西北部及東部地區,象郡地處今廣 西南部地區,兩郡均為秦始皇新置。

(104)君:首領。

(105)俯首:低頭聽命。

(106)繫頸:以繩繫頸,表示投降。

(107)委:託付。

(108)乃:就,於是。

(109)蒙恬:秦名將。秦統一六國後,蒙恬率兵三十萬擊退匈奴,並主 持修築長城。後為秦二世所逼,自殺。

(110)藩籬:籬笆,這裡引申為邊疆。

(111)卻:使動用法,使……退卻。

(112)胡人:匈奴人。

(113)士:指滅亡了的六國統治者。

(114)彎: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彎。

(115)怨:仇恨。

(116)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博士淳于 越反對郡縣制,實行分封制,丞相李斯竭力駁斥。秦始皇遂下令焚燒 《秦記》以外的各國史記和《詩》、《書》。次年又將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 儒生坑死在咸陽。史稱“焚書坑儒”。先王,前代帝王。道,思想學說。 言,言論,這裡指著作。

(117)以:表目的連詞。

(118)愚: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愚。

(119)黔(qián)首:秦代對老百姓的賤稱。黔,黑色。

(120)隳(huī):毀壞。

(121)兵:武器。

(122)銷鋒鏑(dí):熔化兵器。鋒,刀鋒,借指兵器。鏑,箭頭。

(123)金人:銅人。金,指銅。據《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二十六年, “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鑄以為鍾鐻(jù:鐘鼓的架子),金人十二,重各 千石(二十四萬斤)。”

(124)弱: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削弱。

(125)然後:此後,表承接。

(126)踐:登,引申為依仗。

(127)華:華山,在陝西華陰南,五嶽之一。

(128)城:城牆。

(129)因:憑藉。

(130)河:黃河。

(131)池:護城河。

(132)億:十萬,這裡極言其高。

(133)不測:不可估量,極言其深。測,測量,估計。

(134)淵:此處指黃河。

(135)以:連詞,同“而”。

(136)勁弩(nǔ):強勁有力的弓。

(137)信臣:忠臣。

(138)陳:置,活譯為“攜”。

(139)兵:武器。

(140)誰何:關塞上的衛兵盤問來往行人。何,通“呵”(hē),大聲 呵斥。

(141)關中:秦的腹地,在今陝西。

(142)固:形容詞作名詞,險固的地方。

(143)金城:指堅固的城牆。金,比喻堅固。

(144)帝王:名詞作動詞,當帝王。

(145)殊俗:風俗異於漢族的地區,指邊遠地方。

(146)然:同“而”,轉折連詞。

(147)陳涉:秦末農民起義的領袖。

(148)甕牖(yǒu)繩樞:形容家裡貧窮。甕、繩,皆為名詞作狀語,用破 甕、用草繩。牖、樞,皆為名詞作動詞,做窗戶、系門樞。牖,窗;樞,門 上的軸。

(149)子:子弟。

(150)氓(méng)隸:對勞動人民的賤稱。氓,種田人。隸,低賤的人。

(151)遷徙(xǐ)之徒:被謫罰去邊地戍守的士卒。

(152)中人:普通人。

(153)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

(154)墨翟(dí):墨子名翟。

(155)賢:品德與才幹,形容詞作名詞。

(156)陶朱: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後,棄官出走,在陶(今山東定陶 西北)經商,成了富豪,自稱陶朱公,後世以“陶朱”代稱富人。

(157)猗(yī)頓:春秋時魯人,他向范蠡學習經商本領,後來在猗氏 (今山西臨猗)當畜牧主而發財。

(158)躡(niè)足:用腳踏地。這裡有“投身於……”的意思。

(159)行(háng)伍:都是軍隊下層組織的名稱,代指軍隊。

(160)倔起:同“崛起”,突然興起。

(161)阡陌(qiān mò):田間小路,南北為阡,東西為陌。這裡代指 田野。

(162)疲弊:疲憊,睏倦。

(163)斬:這裡指砍。

(164)為:當作。

(165)揭:舉。

(166)旗:古代軍中用旗傳號令。

(167)雲、響:名詞作狀語,用作比喻。響,像回聲一樣。

(168)應:應和。

(169)贏:擔負。

(170)景:同“影”,名詞作狀語,像影子一樣。

(171)山東:指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山,指崤山。

(172)遂:於是。

(173)並:一齊。

(174)亡:消滅,這裡指推翻。

(175)秦族:秦的宗族,代指秦王朝。

(176)且夫:複合提起連詞,重提一事時用,相當於“至於那”、“說到 那”。

(177)自若:和本來一樣。

(178)尊:高。

(179)於:比,介詞,表比較。

(180)鋤:古農具。

(181)耰(yōu):古農具,形似榔頭,平整土地用。

(182)棘矜(qín):棘木做的矛柄。

(183)銛(xiān):鋒利。

(184)於:介詞,比。

(185)鉤:短兵器,似劍而曲。

(186)戟:以戈和矛合為一體的長柄兵器。

(187)長鎩(shā):長矛。

(188)謫戍:被徵發戍守邊遠地區。

(189)抗:通“亢”,高,引申為強大。

(190)行:義與“用”同。

(191)道:此指韜略。

(192)向時:先前。

(193)然而:表承上啟下的轉折詞,“然”承上,“而”啟下,相當於“雖然 這樣,但……”。

(194)試使:假使,假設連詞,與“則”搭配,相當於“如果……就……”。

(195)度(duó):比量。

(196)絜(xié):度量物體的粗細。

(197)同年而語:猶“同日而語”,即相提並論。

(198)然:轉折連詞,但是。

(199)以:介詞,憑藉。

(200)區區:小。

(201)致:造成,獲得。

(202)萬乘(shèng):代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兵車萬乘;諸侯地 方百里,兵車千乘。後世即稱天子為“萬乘”。

(203)序:名詞作動詞,安排次序,活譯為“統制”。

(204)八州:九州中除雍州以外的八州,即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 州、荊州、揚州、梁州。古時天下分為九州,秦居雍州,六國分別居於其 他八州。

(205)朝:大臣見天子,這裡作使動詞,使……朝拜稱臣。

(206)同列:指六國諸侯。

(207)有:通“又”。

(208)一夫:一人,指陳涉。

(209)作難(nàn):發難,發動起義。

(210)七廟:帝王宗廟,古代天子設七廟供奉七代祖先。這裡代指 國家。

(211)身死人手:指秦王子嬰被項羽所殺。身,反身代詞,自己。

(212)為:被。

(213)攻:指秦始皇及其前代君王用強兵攻打他國。

(214)守:指秦二世胡亥及秦王子嬰兵力疲弱困守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