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名詞解釋 分封制名詞解釋歷史

分封制名詞解釋:分封制是我國古代國君或皇帝分封諸侯的制度。商、周時期,普遍推行這種制度。商代分封的諸侯有侯、伯等稱號。西周滅商和東征勝利後,為了控制幅員遼闊的疆土和統治商代的後裔,在“遷殷頑民”的同時,把周天子的兄弟叔侄及某些有戰功的異姓貴族分封到各地為諸侯,以世襲的形式統治一個地區。

分封制名詞解釋 分封制名詞解釋歷史

這種“封邦建國”的做法,是為了達到“以藩屏周”的目的。各地諸侯要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要承擔鎮守疆土、捍衛王室、繳納貢物、朝覲述職等義務。春秋戰國以後,歷代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封,雖其性質不盡相同,但這制度除起了維護歷代中央政權統治的作用外,也對發展邊遠地區的經濟文化產生過一定的積極作用。

分封制名詞解釋 分封制名詞解釋歷史  第2張

分封制的歷史背景

武王滅紂以後,並不能把殷人勢力徹底的剷除,於是就分封了紂王之子於武庚於殷,設立“三監”來監督,而齊、魯、燕也被分到了成周(洛邑)之南。——穩定殷人的勢力,鞏固統治。

分封制名詞解釋 分封制名詞解釋歷史  第3張

第二次的分封的背景是,西周處於一個十分危急的時刻,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寧而崩,而成王尚幼,且武王弟弟管叔難以當此重任,周公不得已只能奉成王以攝政。而這時候管叔沒能瞭解周公的苦心,當時就不樂意了,加上之前受封於殷的紂王之子武庚的煽動,就和三監的人一起反抗周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