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燭而學文言文翻譯 炳燭而學原文

炳燭而學翻譯如下:晉平公向師曠詢問道:“本人年紀七十了,想學習,恐怕已經晚了。”師曠說:“為什麼不點燃蠟燭學習呢?”晉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戲弄君王的呢?”師曠說:“盲眼的自己怎麼敢戲弄大王呢?聽說,年輕時喜歡學習,好像初升太陽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日中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點燃蠟燭的光亮。”

炳燭而學文言文翻譯 炳燭而學原文

炳燭而學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炳燭而學原文翻譯

晉平公問師廣說,“我年七十想要學習,恐怕已經晚了!”師廣回答說:“為什麼不炳燭而學?”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戲弄其君主呢?”師曠回答說;“我怎敢戲弄我的君主呢!我聽說過:年少時喜歡學習,好像是太陽剛網剛出來時的陽光;士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正午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點然蠟燭照明時的光亮。點燃蠟燭照明,比摸黑走路哪個好呢?”平公說:“好啊!”

炳燭而學註釋

1、晉平公:春秋時晉國國君。

2、師曠:晉國的樂師。因為他是盲音樂師,世稱“師曠”。

3、欲:想要。

4、暮:晚,遲。

5、何:為什麼。

6、炳燭:燃燭照明。炳:動詞,點燃。

7、乎:呢。

炳燭而學簡介

此文出自西漢劉向所著的《說苑》。《說苑》是一部富有文學意味的重要文獻,內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敘事意蘊諷喻,故事性頗強,又以對話體為主,《說苑》除卷十六《談叢》外,各卷的多數篇目都是獨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節,有人物對話,文字簡潔生動,清新雋永,有較高的文學欣賞價值,對魏晉乃至明清的筆記小說也有一定的影響。

炳燭而學文言文翻譯 炳燭而學原文 第2張

炳燭而學寓意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特殊性與普遍性相互聯結,不可分割。師曠的分析告訴大家:人在不同的時期,對學習的狀態是有所不同的,這體現了矛盾的特殊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但他的分析同樣告訴我們:不管怎麼樣,學習對人總是有好處的,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說苑》作品賞析

作品採用人物的對話來刻畫人物的形象特徵。面對晉君“想學又怕年歲已暮”的問題,機智的師曠抓住“暮”字,取其另意——“日暮”來回答:“何不點上蠟燭呢?”不僅頓生詼諧,為對話創造了輕鬆的氣氛;而且巧妙地引出了後面關於“少學如日出”、“壯學如日中”、“老學如暮之炳燭”的比喻,達到勸學的目的。這樣,師曠這個機敏、風趣和善於辭令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全文活潑有趣,寓意深刻,避免了枯燥的說教,頗有點《國策》的風格。

炳燭而學的作者

劉向(前77年一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稱劉中壘,世居漢代楚國城,仕於京師長安,祖籍沛郡豐邑(今屬江蘇徐州),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去世於漢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劉邦異母弟劉交的後代,劉歆之父。曾奉命領校祕書,所撰《別錄》,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分類目錄。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戰國策》《列仙傳》等書,其著作《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楚辭》是劉向編訂成書,而《山海經》是其與其子劉歆共同編訂成書。劉向(公元前77年一公元前6年),祖籍沛豐邑(今屬江蘇徐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