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翻譯 遊褒禪山記表達的情感

這就是學習的人,不可以不經過深思熟慮而做出決定的原因。出自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餘於僕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翻譯  遊褒禪山記表達的情感

“餘於僕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譯為:我對於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後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的事,怎麼能說得完呢?這就是學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地援用資料的緣故。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翻譯  遊褒禪山記表達的情感 第2張

      《遊褒禪山記》簡介

《遊褒禪山記》是王安石在辭職回家的歸途中游覽了褒禪山後,以追憶形式寫下的一篇遊記。同遊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國,字平甫;王安上,字純甫。該篇遊記因事見理,夾敘夾議,其中闡述的諸多思想,不僅在當時難能可貴,在當今社會也具有極其深遠的現實意義。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翻譯  遊褒禪山記表達的情感 第3張

《遊褒禪山記》表達了作者什麼情感?

本篇以小見大,借遊山說明治學的道理:一是反對半途而廢,提倡深入探索,並分析了“志”(志向)、“力”(能力)、“物”(物質條件)三個條件及其相互關係;二是反對道聽途說,以訛傳訛,主張探本索源,深思慎取。這兩點講的雖是治學,但卻反映了王安石那種百折不回、敢於創新的改革家的思想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