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周率的歷史

圓周率是中國數學裡面的知識,早在1500多年前,祖沖之計算出圓周率π,π值為3.1415926,現在我們都記為π=3.14。魏晉時期的劉徽,漢朝時期的張衡,都有涉及此類數學知識。公元5世紀,祖沖之和他的兒子以正24576邊形,求出圓周率約為355/113,此記錄在一千年後才打破。

圓周率的歷史

劉徽曾用使正多邊形的邊數逐漸增加去逼近圓周的方法(即「割圓術」),求得T的近似值3.1416。張衡得出π的平方除以16等於5/8,即π等於10的開方(約為3.162),雖然這個值不太準確,但它簡單易理解。

圓周率的歷史 第2張

印度,約在公元530年,數學大師阿耶波多利用384邊形的周長,算出圓周率約為根號9.8684。婆羅門笈多采用另—套方法,推論出圓周率等於10的平方根。

圓周率的歷史 第3張

在數學圓周率的歷史上,在國外,斐波那契算出圓周率約為3.1418。韋達用阿基米德的方法,算出3.1415926535<π<3.1415926537。他還是第一個以無限乘積敘述圓周率的人。魯道夫萬科倫以邊數多過32000000000的多邊形算出有35個小數位的圓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