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和冬至的區別 立冬和冬至有什麼不同

立冬在每年公曆11月7-8日之間,中國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立冬過後,日照的時間會持續縮短,氣溫會快速下降,我國很多地區的降水量都會變少,空氣也會逐漸變得乾燥。冬至在每年公曆12月21日-23日之間。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冬至日是一年中白晝時間最短的一天,從這天開始,白晝的時間逐漸變長。從氣候上看,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

立冬和冬至的區別 立冬和冬至有什麼不同

立冬和冬至共有的習俗——吃餃子

餃子源於中國古代的角子,原名“嬌耳”,漢族傳統麵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由東漢南陽涅陽(今河南南陽鄧州)人張仲景發明,最初作為藥用。餃子又稱水餃,深受中國人民喜愛,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諺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

立冬和冬至的區別 立冬和冬至有什麼不同 第2張

餃子的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餃子的製作原料營養素種類齊全,蒸煮法保證營養較少流失。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紅糖、花生、棗和栗子硬幣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紅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吃到錢幣則是財源不斷。

立冬和冬至的區別 立冬和冬至有什麼不同 第3張

餃子的來歷

餃子由餛飩演變而來。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元代、明代稱為“扁食”;清代則稱為“餃子”。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東漢河南鄧州人張仲景首創。當時餃子是藥用,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