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飢示子聿翻譯 朝飢示子聿的翻譯

朝飢示子聿翻譯:住在依山伴水偏僻的山村茅屋中,早晨起來飢腸轆轆。學習要有定力,不受外事外物干擾。如果志趣不高的人所喜愛的詩就不能稱為好詩。生活自己在清明的時代,儘管虛度了年華,但要是哪天死去見到自己的先祖,還是有些話可說。自己已經活到八十歲了,還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從未屈服低頭。如今,他希望兒子也繼承他的思想和精神。

朝飢示子聿翻譯 朝飢示子聿的翻譯

  《朝飢示子聿》原文

水雲深處小茅茨,雷動空腸慣忍飢。

外物不移方是學,俗人猶愛未為詩。

生逢昭代雖虛過,死見先親倖有辭。

八十到頭終強項,欲將衣缽付吾兒。

  《朝飢示子聿》註釋

1、子聿:陸游的小兒子。

2、茅茨(cí):茅屋。茨,用茅草、蘆葦蓋的屋頂。

3、雷動空腸:腹中飢餓,空腸響動,像打雷一樣。

4、外物不移:不為外界的事物動搖。

5、未為詩:不是詩,這裡是說不是好詩。

6、昭代:政治清明的時代。舊時的文人常用來稱頌本朝。

7、強項:剛強,不肯低頭。比喻剛直不屈。

8、衣缽(bō):原指佛教中師父傳授給弟子的袈裟(衣)和食器(缽),後來指傳授下來的思想、學術、技能等。

  《朝飢示子聿》賞析

《朝飢示子聿》是宋代詩人陸游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首聯描寫自己的居住環境和生活窘迫的情況。深山中,雲霧籠罩著一處低矮的茅屋,一彎溪水從茅屋旁流過。清晨,詩人早早地起來,飢腸轆轆,餓著肚子讀書。因為時常忍飢挨餓,已經成了習慣也沒什麼。讀著讀著,想到自己努力奮鬥的一生,覺得有許多話要對兒子說。

頷聯和頸聯就是告誡兒子的話:只有專心致志地讀書,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擾,才是真正的求學。那些志趣不高的庸俗者所喜愛的詩,算不上真正的好詩。只要認真攻讀,書讀多了,自然能辨出好壞來。

“我”雖然生在政治清明的時代,虛度了幾十年,但死後見到先人還是有話可說的,“我”對得起他們。實際上就是詩人教育兒子要樹立遠大理想,努力學習,做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尾聯是說,作者已經活到了八十多歲,還性格剛直,不屈從於他人,不改變自己的意志,不放棄自己的理想。但是,“我”老了,不能再報效祖國了。“我”是想把“我”的思想,“我”的學問傳授給你啊!

朝飢示子聿翻譯 朝飢示子聿的翻譯 第2張

  《朝飢示子聿》創作背景

陸游晚年在山村隱居的生活,基本上恬淡閒適。但也有一些寫到生活有時困苦,甚至吃不飽飯,比如這首《朝飢示子聿》。

陸游有六個兒子,基本都在外地做一些小官。這個子聿應該是他最小也是最疼愛的兒子。山村生活,子聿陪伴他的時間也最長。他們養雞養豬,種蔬菜,甚至下地耕作。晚上一起看書學習。由此,作者作此詩。

  《朝飢示子聿》作者介紹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少有大志,二十九歲應進士試,名列第一,因“喜論恢復”,被秦檜除名。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任歷官樞密院編修兼類聖政所檢討、夔州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

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離蜀東歸,在江西、浙江等地任職。終因堅持抗金。不為當權者所容而罷官。居故鄉山陰二十餘年。後曾出修國史,任寶章閣待制。其詞風格變化多樣,多圓潤清逸,不乏憂國傷時、慷慨悲壯之作。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渭南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