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知閒閒小知間間的意思 大知閒閒小知間間翻譯

大知閒閒,小知間間的意思:才智超群的人廣博豁達,只有點小聰明的人則樂於細察、斤斤計較。該句出自《齊物論》,《齊物論》是《莊子·內篇》的第二篇。文中涉及很多宇宙觀方面和認識論方面的問題,對中國古代哲學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大知閒閒小知間間的意思 大知閒閒小知間間翻譯

《齊物論》原文節選

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構,日以心鬥。縵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

其殺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

喜怒哀樂,慮嘆變蜇,姚佚啟態——樂出虛,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齊物論》原文節選翻譯

大智者看上去顯得非常廣博,小智者卻十分瑣細;高論者盛氣凌人,爭論者小辯不休。辯士睡時,精神與夢境交錯在一起,醒後疲於與外物接觸糾纏。每天與外物相接,其心有如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的戰鬥一樣疲憊。有的心機柔奸,有的善設陷阱,有的潛機不露。小的懼怕表現為憂懼不安,大的懼怕表現為驚恐失神。三災八難的降臨就像箭在弦上一樣地隨時而發,這全是由於行為人的心機所伺機行是非之行徑所造成的;三災八難的不降臨也可以像發願一樣的通過履踐其願誓而消失,那就要看行為人是否踐履自己的願誓而堅持無思無為的行徑來決定了。

神情衰沮就像秋風冬雪肅殺萬木一樣無情,這就說明道心逍遙之本性的消亡是漸進的過程;如果行為人沉迷於自己之心機的經營裡而不醒悟的話,也就很難再回到那個逍遙的本性去了。然而行為人對恢復道心的修行卻厭惡得像自行封閉起來的蠶子一樣的聽不進去,這就說明行為人的執著意識的積習太嚴重了;像這樣的幾乎等於死亡的心,實在是沒法使它再恢復生氣。

所謂的喜怒哀樂,都是認取了事物對自己所引發的感受而逐步形成多憂懼的意識,正在這個意識之執著的支配下才形成了輕狂而放任的或喜或怒或哀或樂的情緒了。喜怒哀樂發出來之後就過去了,接著而來的就是又孕育出了無明之煩惱,如此的一天到晚的不是喜樂就是煩惱的交替著出現在眼前,而從來不知道它們是怎麼產生的。不可救藥啊,不可救藥!一天到晚地如此活著,三災八難也就由此產生了啊!

《齊物論》原文節選註釋

1、大知:絕頂聰明的人。知通“智”。閒閒:拒絕他人意見的樣子。小知:才智淺陋的人。間間:計較小事。

2、大言:富於雄辯的言論。

3、炎炎:氣勢烈猛逼人。

4、小言:徒費口舌的言論。

5、詹詹:喋喋不休,哆裡哆唆。

6、魂交:精神交錯。

7、形開:形體不寧。

8、與接為構,日以心鬥:互文句法。與上句“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用法相同。接,與外界接觸。耩,糾纏不清。日,日日夜夜。心鬥,鉤心鬥角。

9、縵(màn):通“慢”,遲緩。

10、窖(jiào):設下圈套。

11、密:心思縝密。

12、惴惴(zhuì zhuì):憂懼。

13、縵縵:沮喪。

14、栝(guā):箭頭。

15、司:通“伺”,等待時機。

16、盟:誓言。

17、守:沉默不語。

18、殺:威嚴。

19、日消:一天天消毀。

20、溺:沉溺。

21、復:恢復原狀。

22、厭:壓抑。

23、緘(jiān):密封,

24、洫(xù):衰老頹敗。

25、復陽:恢復生氣。

26、變:無常。

27、蜇(zhé):一作“慹”,恐懼害怕。

28、姚(yáo):輕浮。

29、佚(yì):奢華。

30、啟:放縱。

31、態:造作。

32、樂出虛:樂音出虛空的簫管。

33、蒸成菌:溼熱的天氣能滋長茵類。

34、相代:相互更替。

35、萌:起始。

36、旦暮:早晚。

37、所由:從何處,因誰。

大知閒閒小知間間的意思 大知閒閒小知間間翻譯 第2張

《齊物論》原文賞析

“齊物論”,即整齊萬物之論。莊子提倡齊一萬事萬物,在他看來,世間萬物都是平等的,人與動物是無差別的,正確與錯誤是無差別的,一切事物都是這樣。本篇表現的是莊子對世俗的否定,和對無差別的自由境界的嚮往。莊子認為,要達到無差別的精神自由之境,就必須超脫世俗觀念的束縛,忘掉物我之別,忘掉是非之辯。

《齊物論》創作背景

《齊物論》的成書年代,當是在戰國晚期以後。

戰國時期,百家議論紛紛,思想複雜混亂,莊子認為萬事萬物根本上都出於自身、是齊一的。他批判那些執著於分別是非對錯、好勝好強的心態。他認為“道”本身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自然而然的,那麼追求真理,尋求“道”的人也應具有逍遙自在的、沒有任何束縛的、怡然自得的心境。

面對百家烽起的社會現實,莊子敏銳地注意到了“當時之為論者”們的許多令人深感痛心的表現,並且發現他們全都表現出了“弱於德,強於物”的傾向,一味投身於對外物的探求,而不在乎對個人生命的培護。因此,他們也必然會在“與物相刃相靡”中喪失本真之我,並使自己的生命受到戕害。

莊子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試圖尋求一條解開心靈枷鎖,破除執著、達到自由自在的心靈世界之路。正是“當時之為論者”們在論辯中被外在的因素所左右、所異化的這一令莊子深感痛心的社會現實的存在,才讓莊子如此迫切地提出齊一“物論”思想。

《齊物論》作者介紹

莊子,戰國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名周。宋國蒙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莊子的著作,今存《莊子》一書。海內外多數學者認為,其中內篇為莊子本人著作,外、雜篇為莊子後學或道家其他派別的著作,只是其中一部分反映了莊子的思想。也有學者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認為外、雜篇反映的是莊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