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的來歷和風俗 八月十五的來歷和風俗故事

中秋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中秋”這一詞最早記載於《周禮》。因我國古時的歷法,農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稱為“中秋”。中秋大家要賞月、觀花燈、吃月餅。八月十五就是中秋節。

八月十五的來歷和風俗 八月十五的來歷和風俗故事

將中秋定為節日始於隋唐,而中秋活動則早在上古時期已有,只不過那時稱之為“秋夕禮月”。百姓敬月亮為神,認為能有這秋天的收穫需感謝上蒼。於是選定秋分那日的晚上,備上水果糕點,祭拜月神。一表感恩,二為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

八月十五的來歷和風俗 八月十五的來歷和風俗故事 第2張

《西湖遊覽志餘》中有記載,“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曾提及,“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

在八月十五祭月的習俗,其實源自於道教。道教奉月神為太陰星君,故選定一年中月最圓之夜,設壇祭月。

八月十五的來歷和風俗 八月十五的來歷和風俗故事 第3張

除了祭月,很多地方也會在中秋這天祭拜土地。因為土地與月亮一樣,皆屬陰,都默默承載著眾生的喜樂安泰。正所謂取法於天,取財於地。

“秋暮夕月” 祭拜月神,舉行迎寒儀式,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後中秋賞月、玩月,以月餅相贈,進行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後各地方形成不同的習俗,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