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孩子的稱呼 古代小孩子怎麼稱呼

古代對小孩子的稱呼有赤子、襁褓、孩提、始齔、垂髫、總角、黃口、幼學、豆蔻、及笄、束髮。古時人們對不同年齡的孩童,會用不同的年齡稱謂,這些在詩詞中也常有體現。從“赤子”到“束髮”,泛指0歲到15歲的孩子。

古代小孩子的稱呼 古代小孩子怎麼稱呼

古代小孩子的稱呼

赤子:“赤子”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原話是:“含於德厚,比於赤子”,唐代古經學研究家孔穎達解釋說,“子生赤色,故言赤子。”意思是嬰兒剛生下來,是赤色(紅色)的,所以稱為“赤子”,後來因為嬰兒的心靈最純潔,始終離不開父母,因此引申將品德高尚、對國家一片忠誠的人叫做“赤子”。

襁褓:泛指1歲以下幼童。“襁褓”一詞,指的是不滿週歲的兒童。襁,指的是揹負嬰兒的寬頻子,褓,指的是嬰兒的小被子。古時候人們勞動時間多,嬰兒又離不開父母,於是父母就用小被子包裹著嬰兒,再用一條寬頻子綁在背上,帶著孩子行動。因為揹負著孩子,人們常說帶著襁褓,慢慢就將襁褓作為不滿週歲的兒童的稱謂了。

古代小孩子的稱呼 古代小孩子怎麼稱呼 第2張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指2—3歲的兒童。這裡的“孩”,不是“孩子”的意思,而是幼兒笑時發出的“咳咳”之聲,幼兒“咳咳”地笑出來後,非常可愛,因此大人們便會將他從被子裡“提”或“抱”起來,孩提的意思是,在孩子“咳咳”發笑的時候提抱起來的意思。

始齔:男孩8歲,女孩7歲。根據生理狀況,男孩8歲、女孩7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垂髫:髫,自然下垂的頭髮的意思,在古代,兒童在七、八歲的時候,頭髮不加梳理,自然下垂,即垂髫。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有一句話是“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裡的垂髫就是這個意思。

總角:指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古代兒童在八九歲時就要梳理頭髮了,這個字就是“髦”(máo),它的意思是幼兒垂在前額的短髮。

黃口:指的是十歲以下的兒童,這裡是將小孩比喻成小鳥了,小鳥們的口都是黃顏色的,黃口之鳥,就是小鳥。

古代小孩子的稱呼 古代小孩子怎麼稱呼 第3張

幼學:指十歲的孩童。《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植物名稱,豆蔻花未大開時就顯的非常豐滿,故俗稱為“含胎花”,因此也就成為少女的象徵。用豆蔻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源於唐代大詩人杜牧的詩《贈別詩二首之一》,詩中這樣說: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及笄:及笄指古代漢族女子滿15週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週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束髮: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禮記·玉藻》:“童子之節也,緇布衣,錦緣,錦紳並紐,錦束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