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如何計算 夏至介紹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可以通過這個公式來計算:G=4C+[C/4]+5y+[y/4]+[3*(M+1)/5]+d-3Z=8C+[C/4]+5y+[y/4]+[3*(M+1)/5]+d+7+i。

其中,

C:世紀數減一,如2006年所在的世紀為21世紀,C就等於20。

y:年份後兩位,如2006年y就等於06。

M:月份數,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來算。

d:日數,奇數月i=0,偶數月i=6。

[]:表示取整。

最後,G除以10的餘數是天干,Z除以12的餘數是地支。

例如:我們計算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將數值代入計算公式。G=4*20+[20/4]+5*06+[06/4]+[3*(4+1)/5]+1-3=197除以10餘數為7,天干的第7位是‘庚’。Z=8*20+[20/4]+5*06+[06/4]+[3*(4+1)/5]+1+7+6=213除以12餘數為9,地支的第9位是‘申’。因此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是庚申日。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如何計算 夏至介紹

夏至介紹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的第10個節氣。鬥指午;太陽黃經90°;於公曆6月21~22日交節。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對於北迴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來說,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

夏至是太陽北行的轉折點。夏至過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北迴歸線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對於中國位於北迴歸線以北地區來說,夏至過後,正午太陽高度開始逐日降低;對於中國位於北迴歸線以南地區來說,正午太陽高度在夏至過後經南返,太陽再次直射後才開始逐日降低。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如何計算 夏至介紹 第2張

夏至後的天氣特點

氣溫高、溼度大、不時出現雷陣雨,是夏至後的天氣特點。

夏至過後,雖然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北迴歸線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但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多,故在其後一段時間內,氣溫將繼續升高,因此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大約在公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一些地區或會出現暴雨天氣,容易形成洪澇災害,甚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威脅,應注意加強防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