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豈曰無依衣與子同袍的意思 豈曰無依衣與子同袍出處

意思: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長袍。該句出自《詩經》中《秦風·無衣》一文,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戰歌,表現了秦國軍民團結互助、共禦外侮的高昂士氣和樂觀精神。

詩經豈曰無依衣與子同袍的意思 豈曰無依衣與子同袍出處

《秦風·無衣》原文

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秦風·無衣》翻譯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長袍。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戈與矛,殺敵與你同目標。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內衣。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矛與戟,出發與你在一起。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戰裙。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甲冑與刀兵,殺敵與你共前進。

《秦風·無衣》註釋

⑴秦風:《詩經》十五國風之一,今存十篇。

⑵袍:長袍,即今之斗篷。

⑶王:此指秦君。一說指周天子。於:語助詞。興師:起兵。

⑷修:整治。

⑸同仇:同伴。仇,匹偶。一說共同對敵。

⑹澤:通“襗”,貼身內衣,如今之汗衫。

⑺偕作:一起行動。

⑻裳:下衣,此指戰裙。

⑼甲兵:鎧甲與兵器。

⑽行:往。

《秦風·無衣》賞析

詩共三章,採用了重疊復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數、字數相等,但結構的相同並不意味簡單的、機械的重複,而是不斷遞進,有所發展的。如首章結句“與子同仇”,是情緒方面的,說的是他們有共同的敵人。二章結句“與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這才是行動的開始。三章結句“與子偕行”,行訓往,表明詩中的戰士們將奔赴前線共同殺敵了。

全詩風格矯健爽朗,採用了重章疊唱的形式,抒寫將士們在大敵當前、兵臨城下之際,以大局為重,與周王室保持一致,一聽“王於興師”,磨刀擦槍,舞戈揮戟,奔赴前線共同殺敵的英雄主義氣概和愛國主義精神。

詩經豈曰無依衣與子同袍的意思 豈曰無依衣與子同袍出處 第2張

《秦風·無衣》創作背景

秦風·無衣》是秦地的軍中戰歌。由於作品的創作年代久遠,文字敘述簡略,故而後代對於它的時代背景、寫作旨意產生種種推測。

大致說來,主要有三種意見:第一,認為《秦風·無衣》是諷刺秦君窮兵黷武、崇尚軍力的作品。第二,認為《秦風·無衣》乃是秦哀公應楚臣申包胥之請,出兵救楚抗吳而作,是哀公徵召秦民從軍,士卒相約之歌;第三,認為《秦風·無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時,兵士間團結友愛、同仇敵愾、偕作並行、準備抵禦外侮的歌聲。

《秦風·無衣》作者介紹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尹吉甫(公元前852—公元前775),西周時期房陵人(今湖北房縣) ,黃帝之後伯儵族裔,尹國的國君,字吉父,一作吉甫,兮氏,名甲,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甫。尹吉甫本姓姞,因被封於尹(今山西隰縣),所以又稱尹吉甫,尹吉甫仕於西周,征戰于山西平遙、河北滄州南皮等地。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