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秦之慾無厭通假字 暴秦之慾無厭通假字

暴秦之慾無厭。厭,通“饜”,滿足。通假字是一個漢語詞彙。是泛指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讀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

暴秦之慾無厭通假字 暴秦之慾無厭通假字

資料擴充套件

一、古今字

在漢字發明之初,文字的數量有限,所以常有一字多義的現象。比如“闢”是一個會意字,小篆字形,從卩,從辛,從口。“卩”,音jié,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樣子。“辛”,甲骨文象古代用的一種刀具,這個字的本義是“法律”、“法度”。後來這個字衍生出了更多的意思,身兼數職,為了避免誤會、區別意義,就在本字(也稱“統用字”)的基礎上新增意符,造了新字(也稱“分字”),“避”、“僻”、“譬”等均是“闢”的分化字,分化字的出現在本字之後,因此便有學者將統用字和分化字稱作古今字。古今字在意義上有聯絡,而通假字之間則沒有意義上的聯絡。

暴秦之慾無厭通假字 暴秦之慾無厭通假字 第2張

二、假借字

要想徹底搞清楚通假字,還要區分一個概念,那就是假借字。假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假借包含兩種情況:一是本無其字的假借;二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即通假。狹義的假借就是指通假。

暴秦之慾無厭通假字 暴秦之慾無厭通假字 第3張

三、異體字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文提到的高中語文教材中,其實不止有為通假字註釋的“某通某”,還有註釋為“某同某”的“異體字”。漢字不止有一字多義,還有一字多形,兩個及以上不同形體的漢字,意義完全相同,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相互代替,這就是異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