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院象山校區特點有哪些

中國美院象山校區一般指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位於杭州轉塘鎮,設有視覺藝術學院、傳媒動畫學院和基礎教育中心三個教學單位,由王澍設計。那麼中國美院象山校區特點有哪些呢?

中國美院象山校區特點有哪些

1、重造自然。設計者認為:規劃並建設一個美術學院的校園,不僅是一個景觀問題,而是在更本質的層次上對建設模式的選擇。決定著知識與教育將來在一個什麼樣的人文世界中成長,決定著學生的世界觀、藝術觀、道德觀將在一個什麼樣的人與自然的關係中養育,並最終影響、決定著我們所生存的這塊土地的未來。所以整個方案正是重新發現自然,並讓建築場所回到重新再造自然場景之中,回到一個有森林、花草、山水組成的原生態的自然之中的一個嘗試。

2、整山理水。象山山聳水環,風景充滿詩性迷濛,設計者從中國傳統造園思想出發,對山水進行整理,這種思想隱含的一個重要意思是:人的房屋不應是最重要的,在江南的弱勢山水中,房屋應該質樸而謙遜,避免過分誇張的建築體量與造型表現,建築首先應考慮隱退。而“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也在其中體現。設計者建立起一個以“回”字為基點的場所模式,“回”即合院,從此出發,遵循一種減法原則,所有校園建築都是“回”的莫種削減結果,如漢字的偏旁部首,而聚合的形態,直接來自物件山原有自發性山地建築聚落形態的直覺把握。為保持這種文化上的連續性,規劃方案種選擇了兩組舊農舍,建議遷而不拆,就地改造。我們看到遠處田野中的高壓線鐵架,成了視覺中的滅點,真是絕妙!

3、漫遊性場所。校園設計中特別注意了穿越山水、建築的漫遊環路,建築中的寬大走廊,如路亭般的山邊、水邊小屋,都是某種既可步行,又可展覽,又可以進行學術討論的地方,它們甚至是某種非常規的教室、會議室,與它們相連,是連綿不斷的步行小道,在山上山下、水邊水上,使校園既是理想的教育場所,同時也成為城市旅遊西進的一個新的文化景觀。集中佈置在象山南北兩側,杜家浦河邊,方案為此專門設計了環山沿河的開放的藝術走廊,寬度從30米到120米不等,以林木花草為主體,間雜小型美術館,藝術家工作室群,室外雕塑,環境藝術作品。

4、材料迴圈利用。王澎對瓦片的情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期。2004年,王澍完成了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新校區一期工程。為了發揮建築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經濟實用性,他從各地的拆房現場收集了700萬塊不同年代的舊磚棄瓦,讓它們在象山校區的屋頂和牆面上重現新生。

這就是象山校區,設計者相信,它還應該是會在歲月的流逝中不斷變化、不斷有新的創造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