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農曆正月七年級);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龍抬頭、社日節(農曆二月八年級);上巳節(農曆三月九年級);寒食節(冬至後的105或106天);清明節(公曆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下元節(農曆十月十五);冬至節(公曆12月21~23日);除夕(農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等。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大多數與原始信仰、天象物候、曆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積澱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中國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形成

中華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人類社會“逐漸形成,逐漸完善的文化過程”,是由猿到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產物。

中國的傳統節日,承載著神話、傳說、天文、地理、術數、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

文獻記錄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完成,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中國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第2張

       發展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生活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平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衝擊與影響;一些對歷史人物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裡,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中國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第3張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祕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彩,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