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立秋與晚立秋的區別 立秋的歷史淵源

早立秋與晚立秋的區別是清晨立秋,天氣將涼爽;傍晚立秋,天氣要熱。俗話說: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說的是立秋早晚與天氣冷熱的關係。於是大家就把目光盯在立秋在一天的早晚時間上了。根據氣候平均溫度劃分季節的標準,連續5天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這樣的標準,江淮地區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進入秋天。

早立秋與晚立秋的區別 立秋的歷史淵源

立秋的歷史淵源

立秋,“四立”之一,秋季第一個節氣。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轉折。在二十四節氣中,立秋並不代表暑熱天氣就此結束,據二十四節氣排序,立秋之後還有處暑節氣。立秋至處暑期間天氣還是很熱,處暑節氣後便出暑了,自處暑節氣起暑氣漸退。立秋後,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隨陽氣下沉從而開始從繁茂生長趨向成熟。在古代農業社會,立秋對農事的具有重要的意義。

早立秋與晚立秋的區別 立秋的歷史淵源 第2張

立秋的物候現象

我國古代一些文學作品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意思是說立秋過後,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夏天中的熱風;接著,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並且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實際上,我國多數地方立秋至處暑這時段還是很悶熱,並沒有“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等現象。據二十四節氣排序,立秋後還有處暑節氣,“處暑”是出暑的意思,立秋期間尚未出暑。所謂“熱在三伏”,“三伏”中的末伏還在立秋節氣之後。

立秋的傳統習俗

立秋不僅是重要的節氣,還是我國重要的歲時節日。在古代,民間在立秋收成之後,會挑選一個黃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謝上蒼與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則嘗試新收成的米穀,以慶祝辛勤換來的收穫。民間有“立秋”這天“貼秋膘”、“咬秋”、“啃秋”等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