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過往,皆為序章什麼意思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出處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的意思:意思是一旦發生了的事情,就已經成為過去。引申意思是不要再沉溺於過去,而要把握當下,面對未來。“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出自莎士比亞的戲劇《暴風雨》,這句話的原文為:What's past is prologue。“一切過往,皆為序章”的意思是:過去已經過去了,過去發生的事都將成為今日之事的序章,我們應該著眼當下。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什麼意思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出處

《暴風雨》內容介紹

米蘭公爵普洛斯彼羅痴迷魔法,被弟弟安東尼奧夥同那不勒斯王阿隆佐篡奪了王位。普洛斯彼羅同幼女米蘭達流落荒島,靠著魔法的幫助征服了島上的精靈和唯一的居住者—奇醜無比的土著凱列班。十二年後,那不勒斯王和兒子斐迪南,以及安東尼奧等人乘船經過海島。普洛斯彼羅得著機會,利用法術喚起暴風雨,掀翻了他們的船隻。那不勒斯王一行人受盡折磨,最終找回迷失的本性。普洛斯彼羅寬恕了他們的罪過,並把女兒米蘭達嫁給了斐迪南,結局皆大歡喜。

《暴風雨》主要人物

普洛斯彼羅

威廉·莎士比亞的普洛斯彼羅是一種毫不貪戀權位,完全投身於超脫世俗的事業中的賢者的形象。普洛斯彼羅本來是米蘭公爵。由於沉迷於學問和魔法而將政治事務全部丟給弟弟安東尼奧。對於這種對政治的漠然而給自己帶來災難的經歷,普洛斯彼羅並不感到後悔。也並沒有如同中國人傳統上對君王沉迷藝術的行為進行的批判。相反,他至死不渝地讚美他的學問藝術和魔法。

普洛斯彼羅在向女兒訴說往事的時候仍然稱它為“勝過世上所稱道的一切事業。”遭受了亡國之恨和殺身之禍的普洛斯彼羅並沒有後悔自己沉迷於學問和魔法。因為那是他心中真正的事業。作為國主,沒有證據表明他依照自己的君主地位去謀求人民的福祉。他所追求的東西是非功利的、內在的。他沉迷的魔法,象徵著人類在生活之外對彼岸的一種追求。

米蘭達

作為普洛斯彼羅的女兒,米蘭達完全沒有任何世俗的觀念。她是在孤島上又他的父親撫養長大的,從而象徵著一種絕對的純潔。她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劇中屢次強調她是一個處女,看似顯得多餘。因為正如她自己所說:“除了你,好友,和我的親愛的父親以外,也不曾見過哪一個我可以稱為男子的人。”這裡劇中米蘭達的處女身份,象徵著一種沒有受到社會性沾染的純潔。

斐迪南

斐迪南的身份是那不勒斯王阿隆佐的兒子,也就是普洛斯彼羅的仇人之子。與《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的那些仇人們的子女和朋友不同,這位斐迪南卻是一個善良純潔的青年,無論他的父親是多麼奸詐。斐迪南這個角色是被寬恕者心中善的化身。同樣,也是他父親的罪孽得以被救贖的根基。他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作惡者心中的善。而這種善,是通過對米蘭達的愛來表現的。

愛麗兒

從一開始那不勒斯王所乘坐的船遭受的暴風雨開始,到後面的種種魔法的施為,幾乎全部都是愛麗兒這個精靈做的。她原本是島上的女巫西考拉克斯所驅使的僕人,但是由於本性善良,無法服從邪惡的命令,遭到痛苦的幽禁。最後被普洛斯彼羅所救出,從此為普洛斯彼羅效勞。

愛麗兒象徵著超驗知識力量本身。作為一個善良溫順的精靈,她無法被邪惡的女巫西考拉克斯所驅使,說明了超驗知識的力量無法被邪惡所駕馭。從這裡可以看出莎士比亞的一種寄託。即真正的理性即是美德。

凱列班

在《暴風雨》中,凱列班不論外表還是性格,都和其他人大相徑庭。然而,儘管在劇中是一個重要而有趣的人物,但凱列班的形貌卻沒有得到具體的描述,人們很難弄清他是何模樣,甚至不知道他是人還是野獸。從劇中其他人的口中得到的印象是:凱列班看上去一定很奇怪,似乎是一個半人半獸的怪物。普洛斯彼羅說起凱列班的長相就一個字:醜。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什麼意思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出處 第2張

《暴風雨》賞析

《暴風雨》顯然是個童話故事,在劇中既有凡人,又有鬼神、精靈、迷人的王子和漂亮的公主。在某種意義上說,此劇表現了正義對邪惡的勝利。一場暴風雨把劇中的人物與世隔絕,把他們帶到一個神祕的小島上。像莎士比亞晚年的其他三齣戲劇一樣,該劇表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冒犯、懺悔、懲罰、寬恕及和解的主題。

雖然在這齣劇裡,罪人的懺悔和受侮辱者的寬巨集大量看來似乎是表面化、形式化的。而在普洛斯彼羅這方面,原諒中也欠缺和解的誠意。只是因為明白自己處於優勢,敵人已到了任他擺佈的地步罷了。但是普洛斯彼羅因他的才能和威望而得到人們崇拜。他頭腦冷靜,對自然界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持一種現實主義的態度和客觀的眼光。這正好是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大背景下,理性和人性從容登場的一種奇妙的暗喻。

當然,《暴風雨》並不僅僅影射自然界的暴風雨,它尤其表現了劇中人物那充滿洶湧紛繁情感的內心世界。但人類這種激情如同暴風雨在自然界的表現一樣,一旦雨過天晴,則神奇地化為和解、寬恕和平安。《暴風雨》這個故事體現了莎士比亞最渴望的圓滿:惡人悔改、義人不死、公道還回。最重要的是,人性的軟弱也得到了修補,寬恕在《暴風雨》中也得到了補償。

在《暴風雨》中更為重要的,還深深地蘊含作者對於人性的洞徹理解和豁達態度。生活中難免苦難,難免變故,但是作為一個“人”應有直麵人生,遇變不驚,從容以對的膽魄與氣度,這樣才能充分領略生活中的“人性美”。

《暴風雨》創作背景

《暴風雨》是時代的產物。莎士比亞所生活的英國,資本主義方興未艾,正在全方位施展拳腳;文藝復興如火如荼,人文主義者熱衷於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新思想,整個國家正走向中興。

這種時代的印記不能不反映在作品中,這種平等的思想已經擺脫了中世紀的思想栓桔,從人文主義角度對人類進行了歌頌在《暴風雨》裡,普洛斯彼羅非但沒有嫉恨、報復奪取他的爵位,反而設法使自己的女兒米蘭達與仇人的兒子斐迪南相識、相戀,結成連理,這種基督徒式的寬容精神映射出作家晚年的心態。

他想化解仇恨,以德報怨,博愛世界,而這一切,當從年輕人開始,不要讓仇怨繼續下去。《暴風雨》大約寫於1611年,於1611年末首演,1623年第一次正式出版。

《暴風雨》作者介紹

威廉·莎士比亞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戲劇家和詩人。莎士比亞於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國中部斯特拉福德城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鄉的文法學校念過書,學習拉丁文、文學和修辭學。後來家道中落,曾幫助父親經商,1578年左右隻身到倫敦謀生,據說從事過馬伕或僕役一類當時被看作“最下等的職業”。

後來當了演員和編劇,隨著劇團到各地巡迴演出,與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有比較廣泛的接觸。他在劇團裡扮演過像《哈姆萊特》中的鬼魂之類的配角,也擔任過導演,但主要是編寫劇本,開始時不過是給舊劇本加工,逐漸由加工而改寫或自己創作。他後來成了劇團的股東,1613年左右從倫敦回到家鄉,1616年4月23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