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暗草驚風全詩解釋 和張僕射塞下曲原文

解釋:林中昏暗風吹草動令人驚,將軍夜中搭箭拉弓顯神勇。天明尋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頭深深插入巨大石塊中。

“林暗草驚風”出自唐代詩人盧綸所作的《和張僕射塞下曲六首》其二,表現了邊塞真實生動的軍旅生活與將士們英勇無畏的性格情懷,將邊關將士英勇善戰豪情滿懷的磅礴氣勢描繪得生靈活現,躍然紙上。

林暗草驚風全詩解釋 和張僕射塞下曲原文

《和張僕射塞下曲六首》其二原文

和張僕射塞下曲六首·其二

唐·盧綸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和張僕射塞下曲六首》其二註釋

驚風:突然被風吹動。

引弓:拉弓,開弓。這裡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剛亮的時候。白羽:箭桿後部的白色羽毛,這裡指箭。

沒:陷入,這裡是鑽進的意思。石稜:石頭的稜角。也指多稜的山石。

《和張僕射塞下曲六首》其二賞析

此詩寫將軍夜獵,見林深處風吹草動,以為是虎,便彎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進一塊石頭中去了。通過這一典型情節,表現了將軍的勇武。

首句寫將軍夜獵場所是幽暗的深林;當時天色已晚,一陣陣疾風颳來,草木為之紛披。這不但交代了具體的時間、地點,而且製造了一種氣氛。

右北平是多虎地區,深山密林是百獸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黃昏夜分出山,“林暗草驚風”,著一“驚”字,就不僅令人自然聯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緊張異常的氣氛,而且也暗示將軍是何等警惕,為下文“引弓”作了鋪墊。

次句即續寫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這不僅是因為詩要押韻的緣故,而且因為“引”是“發”的準備動作,這樣寫能啟示讀者從中想象、體味將軍臨險是何等鎮定自若,從容不迫。在一“驚”之後,將軍隨即搭箭開弓,動作敏捷有力而不倉皇,既具氣勢,而形象也益鮮明。

後二句寫“沒石飲羽”的奇蹟,把時間推遲到翌日清晨(“平明”),將軍搜尋獵物,發現中箭者並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讀之,始而驚異,既而嗟嘆,原來箭桿尾部裝臵著白色羽毛的箭,竟“沒在石稜中”,入石三分。這樣寫不僅更為曲折,有時間、場景變化,而且富於戲劇性。

“石稜”為石的突起部分,箭頭要鑽入殊不可想象。神話般的誇張,為詩歌形象塗上一層浪漫色彩,讀來特別盡情夠味,只覺其妙,不以為非。

林暗草驚風全詩解釋 和張僕射塞下曲原文 第2張

《和張僕射塞下曲六首》創作背景

盧綸早年多次應舉不第,後經元載、王縉等舉薦才謀的官職。朱泚之亂過後,咸寧王渾瑊出鎮河中,提拔盧綸為元帥府判官。這是盧綸邊塞生活的開始。在軍營中,盧綸看到的都是雄渾肅穆的邊塞景象,接觸到的都是粗獷豪邁的將士,在這種背景下創作了這組邊塞詩。

《和張僕射塞下曲六首》作者介紹

盧綸(748—800?),唐代詩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人。大曆(766—779)初,屢考進士不中,後得宰相元載的賞識,得補閿鄉(在今河南省)尉。曾在河中任元帥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為“大曆十才子”之一。詩多送別酬答之作,也有反映軍士生活的作品。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盧綸集》。《全唐詩》錄存其詩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