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中的道具體指什麼 禮記·大學之道《大學》原文

大學之道中的道是方法的意思。“大學之道”是儒學經典《大學》開篇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意思是:大德之人講習的學問道理,在於發揚人們天賦的善良美德;在於革除舊習,勉做新人;在於歸宿到才德完美無缺的最高境界。

大學之道中的道具體指什麼 禮記·大學之道《大學》原文

  禮記·大學之道《大學》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禮記·大學之道《大學》賞析

《大學》對儒家理想人格的修為之道進行了從內到外的總結,全篇所闡釋的是一種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儒家思想一以貫之的內聖外王之道。即該篇明確提出了兩條最基本的儒家道德修養原則,“三綱領”說和“八條目”說,而“修身”正是其“三綱八目”說的核心。該篇開宗明義寫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就是修明天賦的光明德性;“親民”就是管理好臣民百姓,“止於至善”就是要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這三個基本原則被認為是封建統治者一生努力的方向和奮鬥的目標,所以也稱為“三綱領”。

  禮記·大學之道《大學》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學習和應用於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穫。每一樣東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認識最真的本心。

通過伏滅革除內心不好的私慾、物慾,而彰顯明德,認識本心,表裡如一。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帝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大學之道中的道具體指什麼 禮記·大學之道《大學》原文 第2張

  禮記·大學之道《大學》註釋

1、大學之道:指窮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則。“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的意思;二是相對於國小而言的“大人之學”,同樣也有“博學”的意思。”道“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律、原則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裡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親民:“親民”的目的主要是在於“齊家”,齊家即親民也。“親民”二字與上面“明明德”結合,即弘揚光明的品德要學習和應用於日常生活當中,大人的學問即從生活中而來。

4、知止:知道目標所在。("至善"的境界)

5、得:收穫。

6、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興旺發達。

7、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彰顯明德本心,誠明一致。

9、格物:探究事物原理。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禮記·大學之道《大學》作者介紹

《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其列為"四書"之首。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逆翁。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其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其長期從事講學活動,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關注的,一是論述“國小”和“大學”教育,二是關於“朱子讀書法”。

  禮記·大學之道《大學》創作背景

《大學》是最重要的儒家著作之一,朱熹為其作注,並將其與《孟子》、《論語》、《中庸》合編為“四書”之後,獲得極高學術地位,在中國思想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大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篇幅很短,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關於其作者,今無定論,只是傳為孔子的弟子曾參所作,後來朱熹將其從《禮記》中分離出來,獨立成為一篇。朱熹將《大學》分為兩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為開頭的205個字,稱之為“經”,主要是有關孔子言論;剩下是第二部分,稱為“傳”,其認為是曾參對“經”的解釋。